锦鲤为啥咬病鱼?
题主遇到的问题,其实在现实中非常常见:有养殖经验的养鱼老手应该都遇到过这种问题;而刚入行的新手有时想不通:“我为它提供了充足的活饵和空间,它为什么还要攻击我的病鱼呢?”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谈谈其中的原由吧!(本问答根据作者多年水产养殖经验所得,仅供参考) 首先从生物学的角度上讲,物种间相互攻击的行为被称为“攻击性”,而发生攻击性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非利他性和利他性两种。其中,非利他性的攻击行为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针对异已个体的(即这个异已个体并非该种群的成员,但可能入侵了该种群),其目的是消灭异己以保障自身的安全或获得更好的生存资源;反之,利他性的攻击则是针对同一群体(一般为同一个物种)内的其他个体,其目的是消除不利的生长因素(如病菌、寄生虫等),保证群体的利益。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鱼类之间存在攻击性行为是对其生存和繁殖能力的一种天然保护机制。因此对于人类来说,我们既要享受这种机制带给我们的好处,同时又要避免其造成的不良影响。 现在再来讨论题主的问题: “为它提供了充足的活饵和空间”这一点符合“同群效应”的概念,即同类动物由于竞争同一食物资源和栖息空间而导致彼此之间的矛盾和攻击性。因此可以判断,题主所说的“它”指的是鱼类,而“我”则指代了饲养者和养殖者。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这究竟是一种自然的选择过程吗? 毫无疑问,肯定不是!因为自然状态下,鱼类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攻击的其他对象是大小相当或大于自己的其他鱼类。然而我们在现实养殖过程中往往有意无意地培养着一种“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现象。例如在培育稚鱼期间,我们通过投放足量的单细胞藻类以及小型动物性饵料,保证了较大的食物浓度,这使得较小的鱼能够获取足够的食物而得以生长。与此同时,较大的鱼由于能够获取充足的食物而加速了生长发育,两者之间的体型差距逐渐拉大。当它们进入成鱼养殖阶段后,这种大小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就体现出来了:较小规模的池子或鱼缸难以满足较大个体鱼的摄食需求,使得鱼处于“饿肚子”的状态,从而主动攻击其它个体,以期获得足够的营养。
除了饵料投饲量外,饲养者的日常管理操作也是影响鱼类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日常管理中,饲养人员频繁地向养殖池投喂人工合成的配合饲料,这种高密度的人为投喂方式容易导致饲料剩余,使得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和细菌含量急剧增加,反而破坏了原本均衡的水体环境,进而导致鱼类出现异常的行为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