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了背鳍的锦鲤就不好么?
在开始今天的分享之前,先给大家看两条视频 这是两条关于染尾的视频,一条是染过的白子在鱼缸里畅游,另一条则是清水的白子。通过对比,不难看出,虽然肉眼所能看到的色彩差异并不大,但摄像器的捕捉下,明显有颜色差异的存在。 其实这也是大部分鱼友对于鱼只染色后所存在的误区,总觉得染色后的鱼只是表面多了层“彩色外衣”而已,实际上,鱼类体表的色彩是由结构决定的(比如我们人类皮肤的光滑与皱纹,也是有结构决定的),一旦结构改变,表面积增加,自然,颜色就会加深、变浅甚至消失…… 所以当我们在说某种鱼类“染色”时,其实是指改变其体表的颜料颗粒,也就是所谓的“上色”,而这种变化,我们是能够通过视觉直接感知的;而“熏色”,则是指改变其体表的色素细胞,由于我们的视觉感知能力有限,往往我们并不能直观的感受到其中色的变化,只能通过照相或者录像来展示。 但不管是哪种方式,本质上都是通过改变鱼类的颜料系统或色素细胞而使鱼体染色、熏色。
那么由此引出了今天我们分享的主题——染过色的鱼真的就不好吗? 其实这要分情况讨论,首先明确一点,无论是什么颜色,只要是有颜色的存在,都会对鱼儿自身的反射光线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的程度取决于色彩的浓度和光照强度的强弱。只要有颜色的存在,就会对鱼的视线产生一定影响,就算再微小的影响,经过日积月累也势必会造成危害。 所以当我们购买纯白色、淡蓝色等单色饵料投喂给鱼只的时候,它们往往会先游动到水体的最深处,进行观察,确认安全后再逐步游向食物所在的位置;而如果使用的是带有阴影的彩色饵料,则往往会看到鱼只在靠近饵料位置的地方四处游走,似乎在寻找可疑的事物,直到确定安全之后才上前啄食……所以,从安全角度考虑,我们应该尽可能的使用纯白色、淡蓝色等单色饵料。 不过,自然界本身就是五彩缤纷的世界,鱼儿也需要通过彩色世界来进行识别和区分同类以及异类。当我们要为鱼儿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并确保安全性的情况下,人为的为它添加一些颜色还是大有裨益的,尤其是对于一些正处于发育阶段的幼鱼来说。
就像我们自己一样,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即使穿上再华丽的衣服,在外界刺激下的心理也是五彩斑斓的……所以,只要保持一个正常的心态,合理的添加一些染料并没有坏处。相反,如果长时间(3个月以上)使用清水饲养,色素的合成效率会迅速降低,对于需要鲜艳的颜色来说,效果会更加显著。 所以总结下来就是: 为了健康和安全,应该选择用纯白色、淡蓝色等单色调的饵料; 为了提高生活的趣味性和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可以适当加入色素进行染色和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