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是怎么回事?
什么是溶血性贫血 溶血是指红细胞破坏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足时,血红蛋白(Hb)水平低于正常的情况。如果这种状态持续下去,没有给予治疗的话,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疲倦、头晕、恶心、呕吐等不适;严重的甚至会发生昏迷、惊厥,如不及时抢救,就可能危及生命安全。 但大家也不用太紧张,因为大多数的容血性疾病都有遗传背景或明确的病因,只要积极治疗,做好相关预防措施,是可以控制病情发展的。
引起溶血的原因有哪些呢? 1.遗传因素 由遗传而来的疾病叫做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占所有溶血性贫血病例的75%左右。如地中海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等。这些疾病的共同特点就是因为基因突变导致体内合成相关的蛋白质发生缺陷,从而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出现溶血性贫血。
2.感染因素 许多病原体都可能引起溶血,比较常见的就是细菌感染,尤其对于新生儿来说,如果出生后有严重黄疸并且迅速加深,有可能就是由于细菌感染所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另外,结核杆菌、钩端螺旋体等也是可能导致溶血的病原菌。
3.药物因素 有些药物可能存在过敏反应,少数患者在服用后会出现溶血性贫血,常见的有退热药安乃近、磺胺类药物、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如果您在使用以上药物期间出现贫血,一定要引起重视。
4.免疫因素 约1/4的溶血性贫血的患者存在免疫功能异常,多数是由于免疫复合物沉积导致的急性肾小球肾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受损,表现为贫血、乏力、纳差、尿血以及尿频等症状。
如何诊断溶血性贫血? 要想确诊溶血性贫血,需要做一系列检查项目,主要包括血清学检查、血液学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其他辅助检查等。
其中,最为重要的检查是血涂片,通过观察外观是否有异尝红细胞是否呈均一性淡粉色,并计算出每微升血液中红细胞的绝对值,以便于和正常的血液学指标相比较; 还有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饱和度等相关检查,可以帮助判断有无缺铁、铁利用障碍或者失血等情况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