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的丝虫病怎么治?
丝虫病是由寄生在人体内的微丝蚴所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侵入人体的淋巴系统造成损害和流行。 常见的病原丝虫分属两种科,两种属,四种虫种,即班氏丝虫(M.brucei)、马来丝虫(M.malayensis)、罗阿丝虫(M.rosei)和布氏丝虫(M.brasiliensis)。其中以班氏丝虫病和马来丝虫病最为常见,我国仅见本病的传播和流行。在热带或亚热带地区,丝虫病十分普遍,可引起严重危害。
一、症状与体征 1.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 是丝虫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感染早期,患肢发生轻度水肿,数天内消退而无任何痕迹;但腹股沟淋巴管内幼虫移行时,可刺激该处淋巴管壁引起炎症反应并形成急性淋巴管炎,也称丝虫病急性期,表现为红肿热痛,呈条索状肿块,可累及整个下肢或部分小腿。若感染幼虫侵入淋巴结后,即可诱发慢性淋巴管炎和慢性淋巴结炎,表现为反复出现的结节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常为多发性,沿下肢分布,也可发生在下肢以外的其他部位。
2.淋巴阻塞综合征 为长期慢性侵犯淋巴系统的感染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下肢或阴囊浮肿,继之出现溃疡。这种溃疡的特点是:一般较深而不易愈合;局部无脓肿形成,也无明显触痛感;由于患处静脉回流障碍,局部肤色多呈青紫色。这种病变多见于成年男性患者,尤以下肢内侧为多见。有的病例虽经过积极治疗,但数月甚至数年仍不能完全恢复。
二、诊断依据: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象学检查,凡具备一项者可初步诊断为丝虫病,如再具备第二项以上者,可以确诊。 1.流行病学史: (1)有来自原发地的病人或动物源; (2)有接触疫水的史实;
(3)饮用被螺粪污染的生水史。 2.临床表现: (1)急性淋巴管炎与结节性淋巴腺炎; (2)慢性淋巴管炎与淋巴腺炎; (3)淋巴阻塞征候群:包括踝部淋巴水肿,阴囊肿大以及下肢或阴部的慢性淋巴管炎、慢性淋巴腺炎所致的溃疡等。 3.实验室检查: (1)间接血沉淀试验:是筛查丝虫感染最简便的方法,阳性率达90%左右,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可作为初筛试验。但在流行区新感染的病人,潜伏期短于两个月,此时此试验为阴性。因此,对于可疑感染者应隔一定时间复查一次直到两次结果均为阴性为止方可排除感染的可能。抗体滴度升高也表明患者曾受丝虫感染。血清中抗成虫抗原抗体也有助于诊断。但这些方法不能区分现症感染还是既往感染,也不能确定是哪一种蠕虫感染。
(2)荧光显微镜检查:此法敏感快速,在急性感染4-6天后,成虫幼虫期幼虫可在末梢血液中存活几天,此时查血可获得阳性结果。但由于幼虫寿命较短,且只能生活在接近人体体温的环境中,所以此法不宜做普查和流行病学调查之用。
(3)酶标免疫染色法:本法是将酶标记的抗人IgG抗体制备成固相试剂而建立的检测血清中抗曼氏丝虫成虫抗原抗体的方法。该法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检出率可达85%~97%;也可用于临床诊断,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较差。因本法的原理是检测血清中的总抗体,而非成虫抗原特异性的抗体,故不能区别是以前感染过曼氏丝虫或有近期感染。
(4)皮内试验:皮内试验主要用于诊断曼氏、勃氏或罗阿丝虫感染,阳性率可达70%,是目前用于流行病学调查的最好手段,但因敏感性稍差,故临床上多不采用。
三、防治原则 (1)预防:控制传染源是最重要的措施,应做好病人的管理与治疗工作;加强个人防护,避免接触疫水,防止叮咬;消灭钉螺,减少传染源。
(2)治疗:目前用于治疗微丝蚴感染的药物主要有呋喃嘧啶、吡喹酮和水泡剂等。常用的杀灭成虫的药物有噻丙嘧啶、伊维菌素和马硫嘧啶等;对治疗失败的患者可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摘除成虫是比较有效的办法。